產業園常見,一個村建起產業園,而且是集體經濟產業園,就不多見了。
更出彩之處是,這個村曾以建檔立卡678戶3103人,成為南寧市貧困面最大的村。
10月17日,馬山縣林圩鎮合理村集體經濟產業園揭牌,150噸蛋鴨養殖場投產,年產200噸皮蛋廠開工,村集體經濟自營油茶種植項目啟動。
這只是這個產業園的“冰山一角”。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派駐合理村第一書記陸江介紹,產業園還輻射油茶加工廠、生豬、小龍蝦、肉牛、黑山羊、水產養殖場,將帶富3000人。
村集體經濟遍地開花的背后處處是“能人帶動”的身影。蛋鴨養殖場經營主體為廣西五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有著20年養鴨經驗,村集體資金投入為企業發展增添了新活力。“村集體自主經營+能人帶動”發展模式讓合理村“活”了,也“火”了。
而在一年前,合理村有諸多“不合理”之處。
收入渠道單一,收益分配受限。全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光伏發電項目補貼,且限于公益性崗位開支,普惠性不強,受益面狹窄,服務群眾、改善民生作用發揮不足。
整體運營功能差,造血動力偏低。全村收入來源除了光伏產業外,其余主要集中在將財政銜接資金、粵桂扶貧資金投入種養殖合作社中入股分紅,把財政扶持資金簡單注入合作社坐等“利息”收入,造血動力不強。
整體收入偏低,發展后勁不足。因村級缺乏自主經營的產業項目,自主發展能力較弱,收入低。2016年以來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,年均收入6.4萬元。
2021年9月,陸江出任第一書記,村民的美好愿景一步步變成現實。
在此之前,土地流轉租金過低,一次性拿到數額較大的流轉費之后,很多農戶因不會理財,錢一下子花光,導致“錢沒了,地也沒了”“老板肥了,集體資源浪費了”的尷尬?,F在,合理村推行“資源變資產、農民變股東”的土地流轉改革,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并入村集體經濟油茶產業經營主體,按股分紅。在產業取得效益時,由經營主體將相應股金轉入屯集體賬戶,按照“增人不增股、減人不減股”的原則將收益量化到戶到人。通過“經營主體出資運營、合作社覆蓋、村委監督、農戶參與”的方式,讓每個農民都成為村集體經濟產業股東。同時,在油茶產業經營期間,清山、種植、施肥、管護、收割環節優先使用相應屯組農戶務工,讓“股東”取得雙重收入。(記者 莫迪)